学院简介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技术物理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学院下设五个教学系(室):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系,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核物理系,核科学技术实验中心;三个科研所(室):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所,核设施退役与治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湖南省“121”人才5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客座教授18人。
学院现有四个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六个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平台: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为国家级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本、硕)。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学院拥有核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安全科学与工程(核安全)博士点和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核科学与技术卓越硕士培养计划。
学院现拥有国内唯一的“仿星器”磁约束聚变装置。拥有三个省级科研平台: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三个国防特色学科:反应堆与核动力,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三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创新群体:气载放射性的计量、防护与示踪技术、先进核能技术。“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科研团队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大多数成果在国防、核工业、环保卫生等领域推广应用。已培养5000余名核类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大型医院与环保行业等各相关领域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学院与清华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院等著名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特色
A.本科教学平台
序号 |
本科教学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1 |
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教育部 |
2012 |
2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教育部 |
2015 |
3 |
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教育部 |
2013 |
4 |
核工程与核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教育部 |
2011 |
5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 |
教育部 |
2011 |
6 |
“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教育部 |
2015 |
B.学科科研平台
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1 |
国家核应急宣传与培训基地 |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 |
2015 |
2 |
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 |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 |
2015 |
3 |
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2004 |
4 |
湖南省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省教育厅 |
2013 |
5 |
“氡及氡子体测量仪专项计量检定”专项授权法定机构 |
国家质量监督与检验检疫总局 |
2015 |
6 |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机构 |
环保部 |
2007 |
7 |
IRMP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 |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
1994 |
8 |
湖南省电离辐射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依托单位) |
省科技厅 |
2016 |
9 |
“高可信计算”重点学科实验室 |
中核集团 |
2015 |
10 |
“核设施运行监测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
中核集团 |
2015 |
专业介绍
1、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厚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与合格专业人才,胜任未来核工程与核技术职业工作或者研究生继续深造。(1)能够运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能力,能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核安全文化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5)能够就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6)毕业后能够在核工程与核技术相关领域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原子核物理、核辐射探测、核电子学、核数据采集与处理、反应堆物理分析、反应堆热工学、核电厂系统与设备、核电厂运行、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环境学、辐射剂量与防护、加速器原理及应用、核聚变与等离子体、肿瘤放射物理学
培养特色:
(1)国际化标准培养,参照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培养方案,邀请国内外核领域专家审核课程教学大纲。与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核安全工程系签署了交换生协议,每年遴选优秀学生开展联合培养。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核能与和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北京核仪器厂、西安核仪器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全方位深入工程实际创造良好的条件。
2、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国防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良好的文化科学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单位从事辐射防护、核安全和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教学、技术开发等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核辐射探测,核电子学,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核环境治理工程,放射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核与辐射安全,安全科学概论等。
培养特色:
(1)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南华大学传统的优势特色学科,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防建设紧缺专业。
(2)实行“3+1”和 “3+3”并行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4年的本科学习阶段,前3年在校内完成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最后1年在有条件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位)进行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实现“部分专业课+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集成化教学。“3+3”并行培养模式(“产、学、研+本、硕、博”模式),与实践合作单位以产品联合研究开发为基础,将部分项目研究、产品生产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使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企业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和生产中,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多模块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模块实践课程是指 “见习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基础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等五个模块。实践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合到专业知识和专业能教育之中,延伸到实验课程之外,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
(4)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本科生平均就业率在99%以上,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3、核物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及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核物理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核技术的应用有全面了解,适应性强、协作精神好、勇于创新,能在核物理及核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厂矿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在各级医院从事核物理师,能在核物理相关的的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攻读原子核物理学、核技术应用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原子核物理学专门高级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基础物理学、四大力学、原子核物理学、核辐射探测技术、核电子学、辐射剂量学、反应堆物理分析等。
培养特色
1) 拥有国内唯一的“仿星器”磁约束聚变装置科研平台。
2) 本科毕业设计在“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完成。
3)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和“寓研于教”培养方式。拥有等离子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实验及理论、粒子物理实验及理论三个固定的核特色研究方向,专业学习实行导师制度。
4、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国防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良好的文化科学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分析、质量监控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铀钚化学,铀水冶工艺学,铀化合物转化工艺学,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工艺学,核燃料后处理工程等。
培养特色:
(1)“3+1”培养模式: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为国防紧缺专业,采用“3+1”校企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将(在404厂、272厂、405厂等)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从事铀纯化、转化、浓缩、后处理及核设施退役的工作,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验与设计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2)“四合一”教学模式: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目前建有特有的专业仿真实验室,学生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基础上,通过增加工艺仿真实验把教学中的学与实习中的看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到产品生产的开、停运转及故障处理的综合设计,形成“四合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3)“教研相结合”培养模式: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科研特色鲜明,已形成了铀水冶、铀化合物分离与纯化、放射性环境污染治理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生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生毕业去向
【精彩校园】
在创新创业方面,学校有全国“核+X”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平台,并有属于大学生的创业园,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核院老师现场讲解各种科研成品与模型;每年定期组织极具专业特色核电模型大赛、核电科普知识竞赛等比赛活动,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核电,激发兴趣。
在学风方面,成绩优异一直是我们核院学生的标签。积极参加全国、全球的学科比赛。在2016年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中,我院同学取得优异成绩。本次比赛我校共派出20名选手参加比赛,15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我院学生占12人,且包揽一等奖3人,二等奖获奖6人其中5人是我院学生,三等奖获奖6人我院有4人。在数学建模大赛美国邀请赛中屡创佳绩。
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承办校篮球联赛,校乒乓球赛,校新生篮球赛,校新生辩论赛,校寝室文化大。组织开展学院新生篮球赛;师生羽毛球赛;学院新生辩论赛,学院才艺大赛,学院足球赛等文体活动,“大手牵小手——走进福利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积极响应习主席的“立德树人”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