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核物理系隶属于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主要承担核物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和学术硕士学位点研究生培养、能源动力(核能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研究生培养工作。核物理系现有专任教师(不含学校其他院系部门归口本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博、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3人。在教学上,除核物理专业课程外,还承担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各个核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科研上,拥有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2个国内知名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有省级核聚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建国内第一个仿星器实验室,参与ITER、BES-Ⅲ等国际合作组科研项目。核物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核物理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核物理专业在学科划分上隶属于物理学,在应用领域上归属于核科学与技术。核物理专业创办于2007年,依托南华大学核类办学基础和学科优势,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物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毕业后可在核电站、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从事专业相关的基础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核物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培养未来核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可到国内外顶级高校及科研机构继续深造,未来从事核物理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主干学科:
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等。
学科优势:
拥有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核聚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加入了国际能源署仿星器-螺旋器技术合作规划委员会。在磁约束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拥有明显学科特色。该学科领域立足于国家核聚变能发展战略需求,开展磁约束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模拟和工程等研究,在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不稳定性和湍流输运及高能粒子物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长期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保持科研合作关系,并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近几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课题40余项。
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程、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辐射剂量与防护、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加速器原理及应用、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导论、粒子物理导论。
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分拔尖人才和一般人才两个层次。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在核物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系统训练,掌握普通物理和核物理的专业理论,掌握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工业、国防、医疗卫生、环保等领域从事核物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拔尖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自然科学家和未来核类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专业自开办以来,毕业生深受核行业、医疗事业等单位欢迎,大量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研究生学位。
专任教师(不含学校其他院系部门归口本专业教师):
姓名 |
职称 |
学历/学位 |
备注 |
向东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系主任 |
张振华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系副主任 |
王振华 |
教授 |
本科 |
|
李小华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
李新霞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
侯铁君 |
教授(特聘) |
研究生/博士 |
|
谢安平 |
副教授 |
本科 |
|
黄千红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
张根发 |
讲师 |
研究生/博士 |
|
周钰珊 |
讲师 |
研究生/博士 |
|
秦佳佳 |
副教授(校聘) |
研究生/博士 |
|
陈勋 |
副教授(校聘) |
研究生/博士 |
|
张宇 |
教授(校聘) |
研究生/博士 |
|
谢宝艺 |
副教授(校聘) |
研究生/博士 |
|
袁赟 |
讲师 |
研究生/博士 |
|